最近连着看到几次戚薇上热搜,都是因为分享自己的育儿经。
她提到自己会想办法给上小学的女儿灌输自己的理财经验——
例如,不是口头或行为上制止她乱花钱,而是直接给她50块,让她自己试着去管理一笔钱。
购物时,也不限制她的消费冲动。
但在最后,她又会让Lucky自己淘汰掉并没有那么想要的东西,让她学会理性面对需求和欲望。
这哪只是育儿经啊?对我这种已打工妙龄女子也超有用的好吗?
这些话题,都来自抖音新开播的综艺《给我答案吧,妈妈请回答》。
抱着好奇,飘顺藤摸瓜去瞅了瞅节目本人。
没成想,收获不少。
如今许多育儿节目中的通病,在于高高在上的说教感,动不动就是大道理的输出,让大明星来指教普通人怎么过日子。
而这档节目,有的只是对同一个问题的激烈交锋,是十六个妈妈对育儿的畅所欲言。
我更愿意形容这档节目是一场“妈妈们的奇葩说”。
趁着这档节目正在更新的热乎气,来聊聊,当一档育儿节目成为“妈妈们的奇葩说”后,到底精彩在哪儿?
正如上文所说,相比传统育儿综艺,这场节目更像一场大型的辩论赛。
节目组邀请了16位妈妈作为嘉宾。
且选人还有讲究——这些妈妈恰好分属MBTI人格测试的16个类型。
不光人数多,且借MBTI的模型尽力覆盖了各种人群。
仅在基础设置上,你便看得出节目的思辨性。
它不是在给出霸道的“正解”,而是希望能呈现不同人的差异本身,在同样的问题上呈现最丰富的观点和思维碰撞。
让我印象颇深的一段——
在讨论给孩子报兴趣班,是该全面开花还是深耕一种技能时,有6位妈妈选择了后者。
但由于个体差异,即便选择一致,她们对问题的看法依然千差万别。
比如一位执政官人格(ESFJ)的妈妈,从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强目标导向。
安排孩子六岁去学画画,十八岁就考中央美院。
在她看来,兴趣班显然不以“兴趣”为主导,而更像一块铺路石。
而另一位调停者人格(INFP)的妈妈虽说也支持深耕,却是基于对他人的共情力做的决定,这也是她所属人格的特点。
完全站在孩子的视角,从孩子的人格完善为考虑标准。
那如果能把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
这才是人生啊
这,即为问题边界的拓展。
当我们还困于“是or否”的标准答案时,这些妈妈们告诉我们,处境决定视角,视角决定选择,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“正确”。
而这种观点的丰富性,对一场讨论来说,是非常珍贵的。
这样的珍贵,并非她们就能一击即中给出正确答案,而是给了一个即使已经讨论过千万次的问题,再赋予个体的深度。
社会习惯了用单一的标准去审视母亲与孩子,但在这里会发现,每个人的具体状况,才是唯一真实、有效的。
不同人格的妈妈们就像石子,于细微之处的视角差异,就像一粒粒石头投进平静湖水中激起的涟漪。
就看,当她们讨论时,评论区也不知不觉参与了这场辩论。
当其他的育儿节目还悬在半空高呼着“爱”,老套地走着煽情路线时,这档节目体现的是同类综艺的另一种可能——
丰富。
这种丰富,是观念上的,思想上的。
“育儿”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社会议题,可由于话语权的缺失,母亲和孩子始终是相对弱势的一环。
更具体来说,育儿的规则是被少部分精英定义的,电视和书上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,我们就会照做。
可,有没有人试图了解这一议题中的真正实践者,她们的意见?
个体的声音能被听到,就是一种进步。
当然,仅有“丰富”,显然撑不起一场辩论赛的厚度。
正如于风平浪静之处绝无机会产生变革,对于辩论亦是。
激烈的观点交锋,象征着话语权的转移。
曾经被少数人定义的正确,也可以被大众讨论、争辩。
这样,才有机会真正面对现实。
有一说一,在一档综艺里打破娱乐看现实,已实属罕见,更何况《妈妈请回答》本质还是一档育儿综艺。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,孩子经济意识成熟前,零花钱到底该让他们自己花,还是干脆由家长掌管?
不少家长其实不敢像戚薇这样宽松。
她们怕孩子自主性不够,花在不合理的地方,比如,给游戏充值,给主播打赏,或者吃不健康的食物。
更有妈妈直接跳脱自证思维——
你们总说允许小孩自由支配零钱是为了培养他的金钱观,可是如今有几个孩子,又真见过钱呢?
你会发现,任何问题都很难有最优解,只能在具体的个例中做具体的分析和选择。
随着现金支付的逐渐消失,这一代孩子眼中的“钱”变成了一个变动的数字,而没有实在感。
在信息时代中,掌握金钱成为门槛更高的事。
看似寻常,但这些其实都是很严肃的社会议题。
而一档综艺敢于去戳这层窗户纸,已是值得鼓掌的尝试。
着眼现实,是它的第一层进步性。
至于第二层,则要谈谈它对
在这档节目里,除了有戚薇、黄英、何姿这些同类节目都有的名人妈妈,也不乏有来自不同行业,不同教育背景的素人女性。
如@大J小D,曾经在知名外企工作的女强人。后因女儿早产,辞掉工作全职育儿。
由于本身无医学背景,所以照顾女儿对她来说,更像一次从0开始的学习。
而这种从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知识,让她在面对同一问题时,总会有不同视角,甚至想得更深。
讨论兴趣爱好。
当其他妈妈都在力证着“热爱”对孩子兴趣发展有多重要,她却敢于跳脱既定思维,从源头开始思考——
对一个还没完全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,真的存在自发热爱这件事吗?
对小孩来说,热爱,改换个定义了。
讨论财商时。
当同场妈妈都还既定地觉着,培养财商就是孩子支配零花钱的能力,这位妈妈从孩子的认知情况,看清了所谓培养财商的本质。
对小朋友来说
财商
就是首先分清需要和想要
也有之前是美妆网站编辑,后转行成美妆博主的@陈大奔儿。
和很多普通人一样,她做过很长一段时间打工人,因此她格外理解打工人在职场中的心酸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。
于是,她把这一点延伸到了孩子的兴趣选择上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能找到天赋,已算小概率事件。成年后能还能靠爱好赚钱,更属于开盲盒。
努力,才是多数人能自己控制的变量。
所以她更倾向让孩子深耕一个爱好。
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她希望孩子明白,有时候人生,唯有坚持,才能看到点光。
这些发言,并非完美答案。
更有人从她们过分强调努力,啥都要重新定义之中,觉得这些妈妈们有渲染焦虑,矫枉过正之嫌。
可是,换一角度想,这未尝不是普通妈妈带娃的真实困境?
对于多数人,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经济允许孩子去试错犯错;那些从源头的思考,也是一个妈妈在手把手照顾早产女儿中的得到的认知颠覆。
她们没有专家和精英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带娃方式。
但谁又能否认,这是一种更有效,更贴近生活的发言呢?
“精英育儿”的话语权由此打破。
在这些并非标准答案的发言中,不难共情到一个普通妈妈的焦虑,困惑,也感受到了她们对孩子的爱。
而这种打破本身,也成为了进步的一部分。
可打破这扇门,就是结束吗?
和娜拉出走后的困境何其类似,妈妈在育儿过程中,最终要回归到的,还是妈妈本身。
在这一方面,飘看到的,是妈妈们面对镜头,也不惧展示自己的真诚和勇敢。
一段印象深刻的发言。
还是问到对孩子兴趣班的抉择问题时,一旁的主持人把话头递给了戚薇。
还以为戚哥会用照顾lucky的经验,给到一个意料之内的答案。
没想到戚哥走心了。
她说起自己小时候学小提琴的事。
那时,就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,才被迫不得不深耕一个爱好。
接着又有冒险发言:
经济才是决定小孩子能否多栖发展爱好的关键。
这话实诚,但也实在不讨巧。
而这样的走心,对戚薇来说实在没必要。
自己童年,实难算得上一段快乐回忆,练小提琴时,还被妈妈用谱架打过。
可是戚薇还是分享了,原因无他。
和所有妈妈一样,只要聊到孩子,就忍不住卸下所有伪装。
相比真心,我相信这是一种妈妈对孩子爱的本能。
类似一幕,也出现在何姿身上。
她从小就被爸爸送去学跳水,被迫早早独立。
拥有自己的家庭,成为了她从小非常向往的事。
在聊到孩子教育时,她不惧展示自己最柔软的一面:
我的安全感
来源女儿对我的依赖
另一妈妈,在聊到为了三倍年薪会离开孩子外派一年的问题时,则毫不避讳表达了自己的野心。
我是既要,又要,还要
我既想要陪孩子
又有自信把这笔钱赚回来
说实话,这在现实生活中实在难以兼得。
但又何妨?
这只是这位妈妈面对自己生活最真实的声音。
可聊起真实,若把它禁锢在只展示自己经历,给一个确定答案,还是过于狭隘。
更进一步的展示自我,应当是有撕破完美的勇气,有困惑也不惧于展示在众人面前。
比如戚薇,虽然自己从小坚持练了8年小提琴,但在面对孩子是否要坚持在一个爱好上这件事上,依然有自己的困惑:
坚持很重要,
但肯放弃,
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勇敢?
另一个妈妈,即使也觉得孩子应该多栖发展,从而最终找到自己天赋,但也会忍不住怀疑:天赋和努力这事儿,到底谁更重要?
这些困惑和疑问,也向外界提供了另一答题思路。
我们想要的,可能从来就不是那个正确答案,通向答案的过程,才是最珍贵的。
其珍贵之处在于,当所有人都认为存在“最优解”时,《妈妈请回答》这档节目却通过辩论的形式告诉我们,最进步的,永远不是答案,而是思考,真诚和勇敢。
在当下,妈妈这一身份已被太多复杂因素所包裹,要展示一个“正确”的妈妈,更像一道伪命题。
可是那些思考带来的观念碰撞,在育儿过程中不惧展示真实自己的真诚和勇敢,却是妈妈在解答“育儿”这道命题时,不变的答案。
而这,也呼应了节目名称《妈妈请回答》,回答的,或许永远不是那些方法和技巧,而是通过表达,让我们了解妈妈们的真实处境与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