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|登录你好,欢迎来到青春娱乐网!
当前位置:首页 >娱乐新闻 > 鲜娱 > 详细内容

北京日报:电影导演与制片谁有影片动刀权?

2012-03-25 17:46:33 来源: 编辑:

  周南焱  

 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落幕,但导演和制片之争现象却还在延续。电影《肩上蝶》在剪片问题上起内讧,制片方和发行方未经导演同意,准备把两小时的电影剪成只有90分钟,致使导演张之亮心生不满而宣布拒绝参加影片宣传。无独有偶,电影《假装情侣》也传出相似消息,导演刘奋斗被署名为“前期导演”,后期剪辑权由制片方说了算。

  张之亮跟制片方“决裂”,刘奋斗被制片方踢出局,导演与制片之争从来没有如此激烈。导演站在艺术创作的立场,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他人擅自动刀删改。制片方站在商业投资的角度,从市场回收的利益考虑,对电影进行删减,怎么好卖怎么来。两者产生博弈与冲突之时,首先是艺术和商业之争,商业的力量往往占据上风,而导演要么无奈接受,要么愤而退出。冲突的结果是两败俱伤,也恰恰凸显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。

  就国内电影制作模式而言,目前仍然沿袭传统的“导演中心制”,导演习惯于对剧本创作、拍摄和后期剪辑等拥有决定权。尤其是少数大导演牢牢把握着对一部影片的控制权。但对大多数导演来说,代表投资方的制片人越来越强势,逐步深入干涉电影创作,开始演变成“制片人中心制”。制片方全程参与电影创作,还要对电影票房负责,自然要求对影片有剪辑权。此时如果导演坚持自己的想法,不愿意妥协,势必与制片方产生矛盾。

  一般来说,专业性比较强的制片人会跟导演协商沟通,不至于闹到“决裂”的地步。但就国内电影界现状而言,行业外的热钱大量涌入,而非专业性的投资方和制片人对电影创作和市场规律并不熟悉,往往持主观武断的态度,对导演的创作加以干预。《肩上蝶》就是一个典型,投资方首次涉足电影行业,缺少自己的明确判断,对导演并不放心。虽然最终片方宣称尊重导演、尊重艺术,仍将上映两小时版本。但这类不成熟的制片人,明显对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都不了解。

  在电影产业高度专业化的好莱坞,早已实行“制片人中心制”,即制片人对影片全权负责,也具有很高的商业效率性。但这种制度并不适合目前的中国电影行业,因为优秀的职业制片人太少,更多仍然是初入行业的新手。而随着国内电影的产业化发展,必然要求未来也像美国一样建立以制片人为中心的模式。在此过程中,也必然将有更多类似《肩上蝶》的例子出现。

  可以说,目前导演和制片人的冲突也才刚刚开始。

关键词:

资讯

鲜娱韩娱娱评社八卦独家

明星

内地港台欧美日韩

电视

视讯剧评

电影

影讯影评

音乐

乐讯乐评